近年来,‘AI+’的概念层出不穷,大范围的应用于各行各业,以期探索AI与传统行业的深层次地融合。这种融合不仅提高了效能和质量,也促使了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社会结构的转型。然而,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指出,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流行,却未能充足表现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力。他提到,或许我们更应该将AI放在‘指数’的位置上,称之为‘xAI’。
在杨斌看来,‘AI+’强调的是一种基础性的驱动力,它推动着教育、金融、医疗等行业的变革。而‘xAI’则更进一步,将AI视作一种范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。这里的‘x’作为底数,代表着各个行业的变革,它既可以是教育、科学,也可以是电影、艺术等行业。换句话说,xAI不单单是技术的叠加,而是各个行业在AI加持下也许会出现的本质性改变。
反观‘AI+’的说法,给人一种美好的期待,似乎AI是可有可无的赋能工具,它在传统工具之上来优化,提升效率,但未必能做到根本性的变革。相比之下,‘xAI’则暗示着一种质变,甚至是颠覆。以教育为例,将AI放在核心位置,不仅仅是改进课堂教学,更是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,思考‘我们该教什么’和‘我们不该教什么’。
同样,科学界也在呼吁更多的基础性关注。王坚,之江实验室的主任,提到:“人工智能不仅是科学研究工具的革命,它更是一次科学革命。”他主张,在这一背景下,科学家们要重新思考基础科学的意义与定义。
不仅如此,影视行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变革。通过将AI元素置于核心,未来的电影创作流程、观赏方式及产业生态都可能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。相比于将AI视为叠加元素,xAI暗示着从根本上重塑了电影产业的性质,甚至有可能讨论电影所传达的含义本身。
不论是教育、科学还是电影,xAI的提出都代表了一种呼唤——我们一定要重视底层发展的潜能。科研人员、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都需意识到,真正的变革源自于对于AI的主动拥抱,而不是将其视为工具或附加功能。企业和组织需要转变思维,从‘AI+’走向‘xAI’。在这里,推动变革的主体不仅是AI本身,更是那些愿意将其融入到新的生态系统中的人。
杨斌指出,xAI不仅体现在科学革命的工具层面,更是各个行业人们应拥抱的共同愿景。也许未来的AI将不再被视为概念中的特殊存在,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,成为必不可少的新常态。
对于企业来说,AI推动的数智化转型并不是某一特定岗位的优先事项,而是每一位员工的共同责任。唯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,让这一场技术与认知的变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,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综上所述,‘AI+’虽热,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将AI放在指数的位置——‘xAI’。这种新思维不仅将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更将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广泛变革。这样的颠覆性思维,或许是对未来最好的预言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AI所蕴含的力量能够引导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可能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